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四百八十八章 偶然性跳变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突变与跳跃,任何人都想试试。但如果是跳进一个大坑,出不来了,这个代价,谁都不想付出。

    “说白了,我们都只是想试试。”我感叹到:“我们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,在没看到实际效果之前,我们不会真信。”

    他们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,这么长时间的沉默,我们三人其实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情。

    “我承认,庄老师,我就是试试。”万老师说到:“这里面隐藏着三个问题。第一,有没有终极的道,这个问题,在没看到之前是不能肯定的。第二,即使有,我们能不能悟道,如果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它,那它即使有,也对我没有收益。第三,悟道后,对人生有什么作用。如果不能给人生以革命性的改变,悟道也没有意义。”

    哲学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是清晰的,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含义,层层递进。他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,与我思考的人生跳变的惊喜,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“这里面有一个逻辑矛盾”小胡强调到:“有没有道,号称悟了道的人,告诉我们,道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。那么,就没办法确认了。难道,我们要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个无法确认的东西?况且,我身边接触的人,没一个人说自己真正悟道了,不知道他们是谦虚,还是怕我们求证,总之,没一人给出肯定的答复,叫我信谁呢?”

    对啊,“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”,不要说语言,连思考都不允许,怎么让人相信呢?

    “有没有道无法确认,有没有悟道的人,无法确认,我们总不能把古人书拿来深信吧?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对不对?”万老师继续补刀:“况且,即使有道,我们自己能不能悟,也有个逻辑悖论。要悟道,就得深信因果,我没有看到因果,却让我绝对相信,这就是迷信。我没有悟道,却让我绝对相信有个道,还必须以这个迷信为基点,才能有后来悟道的可能,这就是个悖论。用迷信的方法求证真理,是不是有点不通顺?”

    所谓深信因果,当我们没有判明因果时,让我们迷信,这恰恰还是最基础的功课,我们这些有怀疑和思辨精神的人来说,是很困难的。

    我也发表了我对第三个层次的看法:“悟道后,对人生是否有跳跃性质的变化,这个也不好确定。古人说过三句话,来形容悟道前、修行中、悟道后的世界。最开始是,见山是山、见水是水。中间是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最后悟道了,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种最先与最后的状态,既有区别,难道这种区别小到这种层度,连语言与判断都没变化吗?如果变化不是革命性的,只是细微感觉的区别,那么,用一生的努力,追求这点区别,有什么意义呢?”

    我们怀疑着前途,那么,就难以迈开脚下的第一步。我们期盼着收益,但看到走在前面的师兄们,并没有明显的人生变化,所以,没有明显的奖励效应,我们的动力是不足的。

    在管理学上,有基于条件过程和目标的分析框架。你有什么样的条件,通过优化过程,能够达到最有可能的结果,这就是管理的决策。

    我们的条件是什么?按理来说,我们具备了修行的必备条件。古人说“法侣财地”,法,我们毕竟都是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,也大概知道佛教经典的含义,应该说,走偏的可能性不大。况且,不论从见性师还是法露师的品性及学养来说,都算是高出我们一头的,我们可以说,在这方面风险不大。

    所谓侣,就目前我们这三人来说,都具备起码的怀疑精神和实践能力,起码我们出庙子后,还能够坚持日中一食,说明我们三人的互帮互助,是有条件的。更何况,妍子,刘大哥,文大姐,都算是我的侣,也是有一定条件的。

    财就不用说了,我们三人,都算是不太愁钱的人。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。我还有余全做慈善,也算是佛教中的加行。

    地,就是环境,我们能够留在这个虚老和尚重新开辟的道场,也算是比较好的选择了。

    以上是条件。过程呢?我们有一个谨慎的决策,在怀疑没消除之前,我们不轻易尝试,虽然慢了点,但保证了安全。就像管理工厂,如果为了短期的利润赶工期,忽视了安全,忽略了必要的检查和操作程序,最终是要吃大亏的。

    从学习到实践,从怀疑到信任,这个过程,应该是比较稳妥的。

    那么,我们在犹豫什么呢?结果。对,成道的结果,太高大了,我们不要说摸着它,就是看到它,都做不到。甚至,连想象它,都很困难。我怕我们摸不到果子,空耗一生。

    一般管理学,要求目标与条件相适应。最好的目标是:跳一跳、够得着。这样,大家都会去跳,毕竟那苹果大家不仅能够看见,还有可能得到。

    我在部队训练时,班长很会使用这种方法。最开始让你一口气做两百个俯卧撑,新兵是不可能达到的。但他最开始让你先做二十个,做到了,就可以休息,这容易通过努力,让大部分人达到,于是大家训练的热情就高涨了。

    后来,增加到五十个、一百个,最后,大家居然都能够做到二百个,完成了训练的全部要求。这就是管理的方法。

    但佛教这个成果,太高了,我们看不到,它在云端之上。或者,我们大部分人有理由相信,这个目标,根本就不存在。所以,大部分人,不是真的在追求那个目标,只是在迷信。报着那渺茫的希望,作一番徒劳的自我催眠而已。

    “从概率上讲,参禅者众,悟道者寡。所以,得到成果和收益的概率太小,小概率事件,是偶然的,不可预期的,在科学上,甚至可以当它是不存在的。我是说,即使有道可悟的话,能够悟道的机会太小,我们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方式,反正,我们生活中没有大问题,机会主义的方式吧,走一步看一步。”

    万老师这个说法从逻辑和数学上看,没有问题,但总觉得,太悲观了些。

    “其实,用不着那么低落。”小胡把话反过来说了:“历史上,许多高僧大德,也是从怀疑开始的。万师兄跟我都在云居山打过禅七,也知道虚老和尚的话。怀疑有多大,成就也就有多大。他从小修行,戒身不破,也是从爱好和迷信开始的。但直到他四十多岁,因为打碎一只茶碗的那一刻,看到某种光芒,才开始深信不疑的。那是因为,一直怀疑的他,看到了确定的结果。”

    我知道这个故事,记载于虚老的年谱之中。当时的原话是“疑根顿断”。

    “这个故事我也熟悉”万老师说到:“并且在参禅中,师父叫我们反复问自己,我是谁。这就是怀疑的方式,当然,这种怀疑,不允许用推理、联想、比喻来进行分析,只是把怀疑当成牵引思维的唯一线索,制心于一的工具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,参禅中的怀疑,是不允许分析的。而我们现在做的事,说的话,其实是在分析自己的怀疑,这与参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。

    “历史以来,许多伟大的思想者与宗教家,都是有怀疑的品质的,他们比我们聪明,他们可不容易上当,他们得到了成果。至少他们自己说自己得到了成果,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吗?”小胡问到。

    当然,我们从智力上从胸怀上从实践和牺牲精神,无法与这些伟大的人物相比较,所以,我们只能选择相信。

    这就好比一个拳击冠军,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打败我。但他说,另一个人比他厉害,打败过他,我怎么可以怀疑那个人呢?数学模型也很简单:A大于B,B大于C,所以结论有:A大于C。

    但是,那个传说中最厉害的高手,他拳击的力量,既没有量化的指标,比如说公斤数。他出拳的速度也没有具体的数据,比如说多少米每秒。甚至连比喻也没有,比麻雀快还是慢?那我该怎样理解这个拳手的实力呢?

    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,打败我的人,输在他手上,他也能够打败我。能够打败我的人多了,我为什么要搭上一生的时间训练,准备打败那个没有见过的高手呢?

    对此,大部分人选择放弃。我是说,理智的人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无端的迷信。那是走投无路人没办法的选择。在现实生活中,他走不通了,于是被迫走向修行的路,算是碰运气的一种搞法。迷信大师,如果大师错了,他也没怨言,毕竟,现实对于他来说,走哪一条路,都是错的。

    而我们是有选择机会的人,为什么必须在这一棵树上,把自己拴死?

    我的怀疑也许不太有道理,毕竟那么多高人都在走,他们该不会简单地是误入歧途吧?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